教学名师|徐平:让知识助力艺术 探索艺校文化教学新模式

来源:阅读:0发布时间:2017-03-27

一连串的颤音在弦上轻轻地颤动,琴声中传来一丝丝不安。我好像回到我三岁时的那一天……沉重的旋律在低弦上吃力地行进,我的琴声之中交织着漫无天日的痛苦和无边无际的孤独……啪一声如裂帛般的和弦响彻乐厅,那声音极像我以前听过的那声巨响,那是我的琴摔到地上的响声……琴声慢慢走出昏暗……乐曲由低音不断地攀向高音,手指的颤动一次比一次强烈,心亦跟着旋律颤抖……

这篇以乐章的结构书写小提琴学习生涯、抒发对父亲浓浓感恩之情的《感恩狂想曲》,因其“情节紧凑、情感起伏、很具艺术力”而获得了第八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征文类“感恩之心”竞赛一等奖。

一般来说,艺术生的文字很难有如此打动人心之力,语文老师往往要在背后付出很多。《感恩狂想曲》的指导老师徐平就是这样一位在艺术院校文化课堂辛勤耕耘的园丁。她是重庆艺术学校首批文化课教师。从普通语文教师到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一路走来,徐平见证了艺校每一步的发展,也更加深谙文化教学对于艺术类学生的重要意义。 

《感恩狂想曲》作者毛聆玲(二排右二)毕业合影

给蒋勤勤周利上了6年语文课

31年过去了,徐平还记得自己从师范院校毕业后第一次走进艺校的场景,“只有一个小操场,老师办公和学生学习都在一栋楼里。”

徐平坦言,当时确实有点后悔,“根本就不像个学校嘛,八十年代师范生很俏的,一三八中都抢着要。”也没有想过,在这里一待就是31年,一辈子也基本可以说是奉献给了艺校。

不仅环境相对“简陋”,筹备期的学校人员配备也并不完善。作为语文老师,徐平参与了第一批学生的招生工作,并草拟了艺校第一份招生简章。

198612月,重庆艺术学校迎来了第一批71名学生。只有两个班,音乐专业28人,京剧专业43人。这一批学生后来人才辈出,著名演员蒋勤勤和戏曲梅花奖得主周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不过在语文老师徐平印象中,她们都是十一二岁的小不点。当时老师少,徐平就一直给她们上了6年语文课。

去年蒋勤勤回重庆参加86级京剧专业30周年同学会,徐平也收到了请柬,只是当时公务实在走不开。没想到第二天蒋勤勤还特意给徐平打了电话,说空了一定回母校看看。

1993年86级首届京剧专业毕业生合影(第二排右起第三个蒋勤勤)

紧扣学生专业跟学生深入接触

在艺校最初的几年,给艺术专业的学生上文化课,成为徐平的最大挑战,“他们相当尊重自己的专业老师,但对于文化课却一点也不上心。”                                                         

经过痛苦的摸索,徐平渐渐发现,如果课堂上紧扣学生专业,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学生也可能会像上专业课那样投入。

有一次给舞蹈专业上公开课,讲冰心的《观舞记》。讲课之前,徐平给学生放了一段杨丽萍的舞蹈,再讲课文,明显就能感到他们听话了很多,也配合了很多,整个课堂氛围出乎意料的好。

更意外的是,徐平布置的作业——读后感,平时很多都是应付了事的学生,从笔迹上就能看到是在用心地写。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徐平还时常去观摩他们的专业课。慢慢地,通过跟学生的深入接触,以及自身的不断调整,语文课教学内容也逐渐适应了学生的需要。 

教到毕业班才有一种成就感

到了2000年,艺校毕业的学生不再分配工作,除了一部分能顺利考入剧团,其他学生都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

文化基础不扎实是艺校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让专业学习和文化学习得到学生同等的重视,重艺很早就采取了半天文化课半天专业课的教学模式。

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更看重专业课,文化课老师的办公室平时都无人问津,只是到了每年高考前三个月又会突然爆满。这个时候,不少学生艺考早就过了艺术联招线,剩下几个月就全力冲刺文化课,文化课老师就成了他们的“救星”。

高考那学期,其他文化课教师一样,徐平几乎是早上7点多到晚上9点,一直陪伴着学生,给他们耐心讲解答疑,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例外。正因如此很多学生考上大学后对徐平说,“你们是真心对我们好,真的很感激你们”这个时候,徐平就感慨,教到毕业班,文化课老师才有了一种成就感。

    研发校本教材一进校就抓文化课

为了让更多专业成绩上线的学生在文化考试中不留遗憾,徐平先是带领基础教育部研发了“高考二轮复习资料”。这是重艺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专门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除了基础知识的回顾,更对高考中分值较多的题型进行了强化训练,“比如语文学科中,作文和现代文阅读就是我们抓分的重点。”

这套“二轮复习资料”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五个学科。每一年,基础教育部的老师都会根据考纲和学生情况对内容进行及时的修正和增补。

要想真正取得好的成绩,光靠突击肯定不够。2014年,《高考考点分解》出炉。这意味着在重艺,从初一年级开始,老师们上课就更重视对知识系统的梳理,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把考点分解在每个教学板块,满足学生在每个阶段对文化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真正能做到一课一得”,一点点地不断积累,从进校开始就为高考做准备。

如今,身为艺校副校长,徐平又有了新的打算。“我们准备以一个专业为试点,组建一支高考团队,让专业老师和文化老师组成搭档,共同执教一个班级实行文化、专业捆绑式教学。”徐平表示,这样的搭配,能使两方面的学习时间得到平衡,教学内容也更有针对性。

奖掖后学  组建艺校第一个团支部 

为了让年轻文化课老师更好更快地适应教学工作,徐平不仅主动分享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还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群策群力,把文化课上好。在徐平的帮助和指导下,艺校年轻文化课老师迅速成长起来。

2013年指导教师参加重庆市中专语文教学研究会教师技能大赛,获指导教师一等奖。2014年在第四届“外研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职业化转型教学技能大赛中,指导教师参赛获一等奖。

此外,徐平还组建了艺校第一个团支部,发展了艺校第一批团员,为重庆各大剧团输送了大批的优秀团员,为剧团培养了干部的后备军。

多年的付出也得到了认可,徐平荣获2016年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

2013年,学校组织教职工攻读硕士学位,“我都快五十了,等拿到证书过不了几年就退休了,”徐平犹豫再三,快截止的时候终于去报了名,“还是去学一学,老是鼓励年轻老师在职进修,我也带个头。”

上了年纪再重新读书,确实辛苦了点,但是就像她一直带的艺术生一样,毕业的那一刻会觉得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也正是有了这么一段重新成为学生的难得经历,徐平更理解艺术生对文化课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文化是艺术的基石,在艺校文化教学的改革创新之路上,徐平有信心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