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天池沟
天池沟不大,在中国地图上只不过一个小圆点。
天池沟很闭塞,在2014年底时连基本的手机信号都没有,交通仅有一条机耕道,运送物资全靠村民在山路中肩挑背扛。
初次听说天池沟,还是在桂花树之恋故事里得知的。桂花树之恋故事讲述的是:1942年,江津区中山镇常乐村天池沟的一座深山里,雷德明和陈正良两人相恋在桂花树下,双双冲破世俗,各自离婚后,牵手一生。老公陈正良逝世后,雷德明仍独居深山,守护着桂花树,因为爱情不愿离开,他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起义无反顾的冲破包办婚姻禁锢,选择了自由恋爱,最终幸福一生。这个故事被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后,被媒体称为“桂花树之恋”,如今已经传遍大江南北被大众熟知。2014年12月,我们几位好友在一起聊天时,受故事主人公凄美爱情的吸引和感染,于是决定到桂花树之恋故事的发生地及天池沟一探究竟。
冬日的一天早晨,太阳早早地从东方升了起来,晴空万里,给久违寒冷的大地送来了一丝丝温暖,让人感到十分舒适和惬意。上午11点,我们按照约定的行程,从江津城区驱车一路向南,两台三菱越野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缓缓行驶。中午1点10分,我们到达天池沟东面的山脚下——后河礅子上,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陡峭的山坡路,一块块狭窄的石阶两旁长满了青苔,明显感觉这条路的行人不多。随行的友人换好登山服,沿石阶而上,竹林掩映,道路阴冷潮湿。没过几分钟,个个汗流浃背,口鼻呼出的气体与空气凝为一体,清晰可见。约摸两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天池沟的步行进山入口。这里杉树成林,郁郁葱葱,寒气逼人,十分幽静,树林深处传来了几只喜鹊“嘻嘻嘻”的声音,像是欢迎这些山外来的客人。此时,从北面丛林小路上走来一位找药材的老人,看上去约摸六十岁出头,经打探老人姓陈,恰巧是桂花树之恋主人公雷德明的养子陈相华,得知来意,老陈主动请缨义务担当我们的向导。老陈边走边讲天池沟的许多故事,我们听得如痴如醉。
约摸半个小时,我们来到桂花树之恋的诞生地,主人公雷德明坐在古屋的堂屋门口,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棵千年桂花树。因雷德明年老耳聋,老陈大喊了一声“妈妈”,雷德明才慢慢转过头来,她起身向客人走了过来,热情地邀请客人到堂屋休息。堂屋正中,只有一张陈旧的方木桌和四条长木凳,像桂花树一样见证着雷德明凄美而幸福的爱情、逝去的岁月。雷德明拎出一壶桂花酒,桂花酒是她用干桂花、红苕酒泡制的,她用粗碗给每位客人盛上了半碗酒,抿上一口,芳香醇和的味道,沁人心脾。一会儿,整个身子感觉暖乎乎的,同行的一位友人还当场赋诗一首以表谢意。走出雷德明的堂屋,大家掏出自己的手机、相机,在桂花树前不停地拍照留念。
四点半钟,我们告别了雷德明,老陈带领我们前往附近的红石山欣赏天池沟全景。没过多久,我们扶岩爬上两座石梯,沿着羊肠小道走了七八分钟,由七八块淡红色大石头组成的一座小山头映入眼帘,一块一块的连接在一起,石脊梁就是以前的道路。石脊梁的两侧,本来不多的植被已经被雨水常年冲刷,每块石头上方已全无植被,显得白里透红、耀眼夺目,故当地人称之这里为“红石山”。
站在红石山上,我们从北往南眺望,山峦起伏,蜿蜒盘旋,整个天池沟人烟稀少,房屋屈指可数,全是红墙黑瓦,没有一栋砖瓦房,几十块荒芜的农田依稀可见,点缀其间,简直就是一幅幽静、秀美的人间仙境画。
下山时,我们进入了文前提到的那条机耕道,机耕道是从盆溪口修到天池沟的河嘴上。机耕道不长,大约有3公里,1993年天池沟的400多名村民集体出劳力,平均每人修路7米,经过村民3年多的努力,汽车才勉强能够通过。我们乘坐的越野汽车在乱石上“喘”着粗气,“吐”着黑烟,艰难地往前行驶,整个车身不停地左右摇晃,我们就像几个大皮球在座位上滚来滚去,有时脑袋在车窗上碰一下,“嘭”的一声让大家笑得更是前俯后仰。据说当地村民进出机耕道主要靠摩托车,有时天公不作美下雨了,道路上坑坑洼洼,摩托车司机只能垫着一只脚在地上,行进时将脚抬起来,每往前行进一小段,又将那只脚放下去,就这样反反复复的,3公里的机耕道有时也要花掉二十多分钟。
今年大年初二,我有幸重游天池沟。当天上午正好在机耕道的入口处盆溪口碰见了天池沟所属的生产队队长、共产党员王登弟,他娓娓道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乡村致富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我们村里科学谋划,制定了促进乡村致富的措施和办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仅10余年就完成了从‘脏乱差’到‘绿而美’的华丽转变。”
在王队长的带领下,我们驱车进入原先的3公里机耕道,在阳光的照射下,现在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条灰白色的水泥硬化公路,公路两旁栽种了整齐的桂花树。据王队长说,公路修好后,商人到天池沟收购楠竹、茨竹的多了,除了节省村民的体力外,而且收购价格比以往还高出了一些。在2015年中山镇政府为解决天池沟的村民通信难问题,协调中国移动公司江津分公司安装了手机信号基站,现在手机信号满格,村民们随时可以畅游于网络之中,手机与外界通话质量较好。同时,有些外出务工的村民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从城市回到农村将荒芜的农田重新翻种,种植了水稻和玉米。有的村民种植莲花白、菠菜等有机蔬菜,只需2个小时就可运送到城市菜市场进行售卖。有的村民还开办了小规模的养猪场、养鸡场,提供品质优良、安全可靠的畜禽肉和鸡蛋。就这样,许多村民的腰包随之鼓了起来。原来3公里的机耕道需要20分钟的车程,当天我们乘车不过5分钟的车程就到天池沟河嘴上了。
我们一行下车后,青山两侧相伴,小溪淙淙流水,“叽叽喳喳”的一群麻雀从头顶掠过,几栋原有的土坯老房子已经推倒重建,一栋栋钢筋混凝土浇灌的小别墅应运而生,房前屋后花果飘香,有的小别墅前还停放着越野轿车和皮卡车。王队长给我们介绍说,在党员的带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天池沟这个小村庄面貌改善较大,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好几倍,如今村民们生活越来越好。目前在党员影响和感召下,正在谋划土地流转、开办民宿、种植果园、蜜蜂养殖园、办好乡村旅游、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等一桩又一桩涉及乡村致富的事项,进一步发扬先富带后富的精神,最终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听着王队长一席又一席话语,我倍感激动和振奋。得知王队长当天下午还要给村民开会讨论如何开办民宿的事情,我们一行就早早告别了王队长,然后去桂花树之恋故事发生地、红石山等故地重游,桂花树巍然挺立、红石山依旧白里透红,站在红石山上再次远眺,青山作伴,薄雾缭绕,一栋栋小别墅错落有致,屋顶铺满蓝蓝的琉璃瓦片,鸡叫声、犬吠声多了起来,隐隐约约还在不远处传来村民说话的声音,一个偏僻小村庄将环境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已经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党员与村民们仍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不断努力着。
傍晚下山时,三三两两的老头老太太吃过晚饭后,聚在自家的房前,畅谈近年来天池沟的翻天覆地变化,或者在门前摆个便携式拉杆音箱,通过与手机连接起来,播放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等一批红色经典歌曲,在水泥坝子上围成一圈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欢声笑语,异常热闹。
(作者:陈会友,基建后勤处党支部)
招生热线
023-62335657/62335667
023-62333136/62335791/62335559
邮编:400067
电话:(023)62335597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尚文大道887号
2020 ©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5000484号-1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0993号
7*24小时全国免费热线:400-0560-111